“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2015-12-30
【导读】每天早上起来,先用手机查一下当天的气温和空气指数,决定穿什么衣服出门;在小区门口的早餐店内吃完早饭,加老板微信好友给他发个红包支付餐费;打开“微步”看到公交车快到站了,赶紧去车站等车;公交车上,从微信看了一篇“心灵鸡汤”;到了单位收到个两天前网上下单的快递。

这是不是也是你生活中的片段?2015年,互联网以在各个领域中全面开花之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中的“+”,正是取其渗入、融入之意。


动手指购物的时代


“75362.5元。”看到这个数字,90后的吴媛还稍有些意外。

这是她开通支付宝八年以来,在淘宝上购物所消费的总金额。“这个数字很庞大,我还是有些心理准备的。”吴媛毫不避讳地说,自己就是个“网虫子”,以前还会逛街买件衣服或者饰品,现在连卫生纸都在网上买。


今年双十一,自己买化妆品、衣服,连同给家里买洗衣液、洗发水等日用品,吴媛一共下了21个订单。11月11日早上不到10点钟,她就收到了第一个快递——发自北京的洗衣液,由最快的快递顺丰运达。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中,本来就是自由职业者的吴媛尽量不出去跑业务,专心在家“等快递”。连续给她送了七个快件的快递小哥不知道是有些疲乏,还是从心里“佩服”这个“败家女”,终于在送第八个快件时直截了当地问吴媛:“还有吗?”

这样的场景,吴媛不过是重复了去年双十一的经历而已。网上购物多了,吴媛也逐渐萌生了加入到电商行列中的想法。一年前,她开始密切关注淘宝的交易额和因微信的兴起而骤然繁盛的“微商”,并打算辞掉医药代表的工作。


就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时候,吴媛看到微信中朋友通过微信下单买水果,于是萌生了也用微信卖水果的念头。她调查了济南微信水果的市场,做得最好的一家微商开了十三家加盟店,一天发近1000箱水果玉米,一根水果玉米卖10块钱,而成本价不过两块钱。



然而,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吴媛看中了仓库和货源之后,忽然发现“遍地都是卖水果的。”“这个方式太容易复制了,找好货源,网上找图片,二环内送货上门。”吴媛说,几乎是零门槛的生意让很多人加入其中想分一杯羹,而那家风风火火的水果微店,一根水果玉米的价格也降到了6块。

“这个现象说到底应该还是微商的繁盛。”吴媛说,考虑再三,她还是自己注册公司并研发了一款黑糖姜茶,在淘宝上开店卖了起来。社交圈子从医药圈到电商圈,吴媛坚信未来很长时间内电商都会是蔚为繁盛的产业。

今年3月份,在山师东路秀水街经营一家家纺店的实体店主刘琼,也终于加入了微商的行列。她的家纺店不足10平方米,月租金4000余元,因附近众多的学生客流,小店经营得挺红火。


今年一转过年来,刘琼明显感觉到网络抢走了她的很多客源,高昂的房租下销售方式也得与时俱进。于是,年过四十的她开通了一个专门卖家纺的微信号,还在店门口挂上了“扫一扫加微信有优惠”的小广告。 购物成为动动手指就能做到的事。


碎片化阅读催生营养公众号


李冰把自己的空余时间分为三类:微碎片化时间,十分钟以内,顶多是刷刷微信朋友圈;碎片化时间,半小时以内,可以阅读订阅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单位时间,一小时以上,可以阅读纸质书籍。在与手机为伍的时代,李冰获取信息量最大的方式就是手机阅读,处于恋爱中的她其中一个订阅号就是“李月亮”。

一篇《别信“结婚要趁早”这种鬼话》,李月亮在一个叫“大姨吗”的软件上获得了168万的阅读量和千余条评论回复。“我以前在纸媒写专栏,基本不会收到读者反馈,一个专栏写好几年,感觉都是在自说自话,几乎不知道什么人在看,自然也没办法根据读者要求去做改变。”李月亮说,而写公众号文章可以直接跟读者对接,每天都会有一些读者留言,谈对文章的看法,说的有道理的她就会接纳。



从一个纸媒专栏作家转型到专门运营维护自己的公众号,李月亮的这个转变始于今年3月份。在她看来,近几年因为有了朋友圈和各种阅读软件,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阅读开始变得比较琐碎。


在以手机阅读为主的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此前几乎零阅读的人,对他们来说,能在微信上看些有意义的文章就是很大的进步了。而对阅读一贯有兴趣的人,除了继续保持阅读一些有深度、有品质、有缜密逻辑的书,也加入到微信的碎片化阅读中来。读者群体阅读方式的改变,也让她这类专栏作家改变了推送自己文章的方式。

目前,开通不足一年、没有做过推广的李月亮公众号粉丝已经超过三万。为了保证文章质量,她坚持原创,保持着一周两篇的更新速度。喜欢分析一些小事儿,从不起眼的平凡小事儿里,探寻生活和人性的本质,详细剖析,寻求解决之道。


“接地气”的文章让李月亮的公众号步步为营地积累了粉丝,久而久之,诸如十点读书、水木文摘等影响极大的公众号也成了她的粉丝,公众号也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

碎片化阅读以席卷式的姿态袭来,李月亮也承认,这种阅读会消耗人的时间,人的心智,仍然建议爱读书的人不要对大部头的著作阅读失去耐心。




“互联网+”渗透出行


12月21日这天下午,从泉城路买了豆浆机和加湿器两件小家电的于莎莎,提前打开手机的“滴滴打车”软件,呼叫出租车从泉城路西头到二环南路。


这是一段不近的距离,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是个不小的订单,晚高峰还没到来,路上想必也不会太堵,不到一分钟就有三辆车“抢”她的订单。于莎莎将两个并不算沉的纸箱子搬上出租车,半小时左右就惬意地回到了家。

而就在半年前,于莎莎还是一个排斥打车软件这类新兴事物的保守群体,变化源于一次长时间打车未遂的经历。那是七月酷夏的一天,于莎莎出城办事,回市区时坐公交车到了二环东路附近,如果想要回到二环南路的家,公交车太绕,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打车走二环东路怪坡路段。


顶着大太阳,于莎莎站在二环东路工业南路路口打车,这一等就是半小时。其间,要么是载客的出租车行驶在快车道上呼啸而过;要么是即使没有乘客司机也毫无减速载客的意思;更多的时间则是于莎莎“忘路兴叹”。


“不会这么倒霉吧,这个点儿又不是出租车司机交班的点儿。”于莎莎心里嘀咕,难道是这个路口不好停车?她又巴巴地跑到下一个路口等车,却大失所望——情况还是如此。

不太打车的于莎莎毫无章法,只能打电话求救朋友。朋友一句话点破:司机都用打车软件接单了,要不是运气好根本打不到招手即停的出租车。于莎莎终于信了这个邪,于是不惜耗费手机的数据流量下载了打车软件,叫车的信息发出去还不到一分钟,刚才还怀疑“出租车是不是集体罢运的”她就坐上了回家的出租车。


此后,于莎莎又迅速下载了一个能够随时查询公交车到站信息的“微步”APP,出门前先看看要乘坐的公交车到哪一站了,掐着时间出门,几乎不用再耗费大把时间等车。




于莎莎的同事陈建不仅享受到“互联网+”渗入生活带来的出行便捷,还从中给闺女赚了点奶粉钱。陈建平时开车上下班,“顺风车”出行刚刚兴起时他就迅速加入其中,每次上班或出去跑业务前,总是先拿起手机打开APP,看看附近有没有人要坐“顺风车”。


“反正我自己也是开车去,车上再多一个人对我没啥影响,再说了又不绕路,都是顺路。”陈建说,六七月份“顺风车”有补贴时,很多市民都坐“顺风车”出行,久而久之积累了不少乘客。对乘客来说,“顺风车”经常有补贴,这样就比打车便宜;尤其是上下班高峰出租车不好打时,这种和打车差不多的方式就备受推崇。


“只要不是特别赶时间,我出门都顺路接个单。”陈建说,“好的时候不仅能把油钱挣出来,还能给闺女挣点奶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