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天早上起来,先用手机查一下当天的气温和空气指数,决定穿什么衣服出门;在小区门口的早餐店内吃完早饭,加老板微信好友给他发个红包支付餐费;打开“微步”看到公交车快到站了,赶紧去车站等车;公交车上,从微信看了一篇“心灵鸡汤”;到了单位收到个两天前网上下单的快递。 这是不是也是你生活中的片段?2015年,互联网以在各个领域中全面开花之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互联网+”中的“+”,正是取其渗入、融入之意。 动手指购物的时代 “75362.5元。”看到这个数字,90后的吴媛还稍有些意外。 今年双十一,自己买化妆品、衣服,连同给家里买洗衣液、洗发水等日用品,吴媛一共下了21个订单。11月11日早上不到10点钟,她就收到了第一个快递——发自北京的洗衣液,由最快的快递顺丰运达。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中,本来就是自由职业者的吴媛尽量不出去跑业务,专心在家“等快递”。连续给她送了七个快件的快递小哥不知道是有些疲乏,还是从心里“佩服”这个“败家女”,终于在送第八个快件时直截了当地问吴媛:“还有吗?” 就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时候,吴媛看到微信中朋友通过微信下单买水果,于是萌生了也用微信卖水果的念头。她调查了济南微信水果的市场,做得最好的一家微商开了十三家加盟店,一天发近1000箱水果玉米,一根水果玉米卖10块钱,而成本价不过两块钱。 然而,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吴媛看中了仓库和货源之后,忽然发现“遍地都是卖水果的。”“这个方式太容易复制了,找好货源,网上找图片,二环内送货上门。”吴媛说,几乎是零门槛的生意让很多人加入其中想分一杯羹,而那家风风火火的水果微店,一根水果玉米的价格也降到了6块。 今年一转过年来,刘琼明显感觉到网络抢走了她的很多客源,高昂的房租下销售方式也得与时俱进。于是,年过四十的她开通了一个专门卖家纺的微信号,还在店门口挂上了“扫一扫加微信有优惠”的小广告。 购物成为动动手指就能做到的事。 碎片化阅读催生营养公众号 李冰把自己的空余时间分为三类:微碎片化时间,十分钟以内,顶多是刷刷微信朋友圈;碎片化时间,半小时以内,可以阅读订阅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单位时间,一小时以上,可以阅读纸质书籍。在与手机为伍的时代,李冰获取信息量最大的方式就是手机阅读,处于恋爱中的她其中一个订阅号就是“李月亮”。 从一个纸媒专栏作家转型到专门运营维护自己的公众号,李月亮的这个转变始于今年3月份。在她看来,近几年因为有了朋友圈和各种阅读软件,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阅读开始变得比较琐碎。 在以手机阅读为主的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此前几乎零阅读的人,对他们来说,能在微信上看些有意义的文章就是很大的进步了。而对阅读一贯有兴趣的人,除了继续保持阅读一些有深度、有品质、有缜密逻辑的书,也加入到微信的碎片化阅读中来。读者群体阅读方式的改变,也让她这类专栏作家改变了推送自己文章的方式。 “接地气”的文章让李月亮的公众号步步为营地积累了粉丝,久而久之,诸如十点读书、水木文摘等影响极大的公众号也成了她的粉丝,公众号也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渗透出行 12月21日这天下午,从泉城路买了豆浆机和加湿器两件小家电的于莎莎,提前打开手机的“滴滴打车”软件,呼叫出租车从泉城路西头到二环南路。 这是一段不近的距离,对出租车司机来说是个不小的订单,晚高峰还没到来,路上想必也不会太堵,不到一分钟就有三辆车“抢”她的订单。于莎莎将两个并不算沉的纸箱子搬上出租车,半小时左右就惬意地回到了家。 顶着大太阳,于莎莎站在二环东路工业南路路口打车,这一等就是半小时。其间,要么是载客的出租车行驶在快车道上呼啸而过;要么是即使没有乘客司机也毫无减速载客的意思;更多的时间则是于莎莎“忘路兴叹”。 “不会这么倒霉吧,这个点儿又不是出租车司机交班的点儿。”于莎莎心里嘀咕,难道是这个路口不好停车?她又巴巴地跑到下一个路口等车,却大失所望——情况还是如此。 此后,于莎莎又迅速下载了一个能够随时查询公交车到站信息的“微步”APP,出门前先看看要乘坐的公交车到哪一站了,掐着时间出门,几乎不用再耗费大把时间等车。 于莎莎的同事陈建不仅享受到“互联网+”渗入生活带来的出行便捷,还从中给闺女赚了点奶粉钱。陈建平时开车上下班,“顺风车”出行刚刚兴起时他就迅速加入其中,每次上班或出去跑业务前,总是先拿起手机打开APP,看看附近有没有人要坐“顺风车”。 “反正我自己也是开车去,车上再多一个人对我没啥影响,再说了又不绕路,都是顺路。”陈建说,六七月份“顺风车”有补贴时,很多市民都坐“顺风车”出行,久而久之积累了不少乘客。对乘客来说,“顺风车”经常有补贴,这样就比打车便宜;尤其是上下班高峰出租车不好打时,这种和打车差不多的方式就备受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