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 | 台州高举改革大旗,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辉煌
2018-12-26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市即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辉煌”大会,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高举改革大旗,扛起改革担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天(2月22日)台州日报特推出此文,并将对改革开放40周年和台州再创民营经济发展新辉煌作一系列深入报道。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作为全国、全省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台州40年改革史

  也是一部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史

  

  全国第一家经工商登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温岭诞生,全国第一个县级政府制定的股份合作制政策文件在黄岩颁布……

  

  台州人以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一遇阳光就灿烂,一遇雨露就发芽”。40年风雨洗礼,我市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台州发展的中坚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台州遭遇了“成长的烦恼”。2002年12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台州考察,高瞻远瞩地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再创新辉煌,再上新台阶

  

  多年来,我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站在新起点,我们正在继续书写新传奇。

  改革春风入万家,

  让台州“草根”经济活力奔涌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号角的吹响,1983年在温岭这个小县城,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成为了我国股份合作制度的开路先锋。

  

  

  后来该企业6次更名紧跟改革浪潮,从温岭县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到现在的中国宝利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路见证了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变迁。

  

  如今,台州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95%以上,拥有21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156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60多个“国字号”生产基地遍布全市……

  解放思想、敢闯敢冒,台州民营经济以其特质和魅力,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有这样一组数据:1978年,台州GDP仅为10.13亿元;到去年,台州GDP突破4000亿元。短短近40年,增长了430多倍!

  从上世纪80年代“取两南之长、走自己的路”的战略决策到90年代“二次腾飞”的战略构想到再创民营经济体制机制新优势……台州民营经济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

  

  从一家作坊式缝纫机工厂发展到如今拥有德国拓卡奔马的上市公司,杰克股份开创了中国缝纫机海外并购先河;银轮股份经过8次兼并、5次融资,实现了向世界级企业的快速发展……

  

  改革,一个行业的永恒主题。

  银轮股份负责人徐小敏说:“银轮公司在进行一场永远不停止的马拉松赛,这是我们的使命。”

  

  市委书记陈奕君指出:台州4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勇立潮头的改革史、波澜壮阔的开放史、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40年来,一大批创业者扛起责任担当,专注实业、埋头苦干,在台州大地奏响了激昂雄壮的改革乐章。

  

  改革,一直处于进行时。

  从“两水一加”到高质量制造,从股份合作制经济,到PPP两个常态……改革对于台州而言,既是传家宝,也是金钥匙。

  浙江吉鑫祥叉车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云福说:“改革,是企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新常态下,只有把产品做专、把质量做精、把品牌做强,才有企业更好的明天。”

  转型期的台州民企以创新驱动为引擎,

  从“低小散”逐步走向“高大上”

  创新,台州民营经济的“主旋律”。

  上世纪90年代初,台州经济总量一度跻身全省第三位,“民营主导+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台州现象”引世人瞩目。

  

  进入新世纪以来,台州改革开放先发优势逐渐消弱,在区域发展竞争中,标兵渐远,追兵紧逼。

  “一篙松劲退千寻”。

  转型期的台州,坚守实业,负重前行,终于实现凤凰涅槃。去年,全市取得了2000年以来最好的成绩。

  

  去年9月3日,吉利新车领克在路桥工厂正式下线。从籍籍无名的企业到世界500强公司,吉利的成长之路印证了我国民营企业筚路蓝缕走向强大的历程。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台州是吉利开启梦想的发源地。今天,吉利汽车要从台州再出发,跑遍全世界!”

  

  如今,台州出台《台州市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在全省率先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信息经济投资基金和总规模8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基金,实施先进制造业“十大行动”,以国际视野为标配,以世界级制造集群为方向,积极抢滩制造业的“高端阵地”——

  以吉利汽车为引领,以节能新能源汽车为主导,致力把台州打造成国内一流、国家先进的“汽车城”;加快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致力把台州打造成“中国绿色药都”;深化国际产业合作,对接德国工业4.0,推动台州制造走出去、引进来……

  

  既要“参天大树”,也要“绿草茵茵”。

  近年来,我市通过实行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等举措,促进小微企业集聚联动发展。

  上市和并购重组,对企业而言,是一次“脱胎换骨”。去年6月,我市发布《台州市“128”股改上市三年行动计划》,给台州未来三年企业股改上市定了一个“小目标”。

  

  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莺妹,形象地把企业的上市比喻成一场高考,“经过IPO,公司有了更多活力和潜力,有了更加规范、健全的机体。”

  良好的营商环境犹如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阳光雨露,让民营经济的种子得到充分的萌发和绽放

  “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是40年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史的一大启示。

  市府大道是台州主城区的一条主街道,热闹繁华,因街道两旁金融机构集中,又被称为金融街。从无到有,从冷清到繁华,从边缘到中心,市府大道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

  

  “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一定要把市府大道打造成金融街,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台州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逐步构建起了一个多层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格局。去年,我市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并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为唯一地级市介绍典型经验。

  “对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秉持这一理念,主动作为。

  近年来,我市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率先发布《台州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若干意见(试行)》,出台《加快民营经济创新发展30条意见》,构建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1+X”政策体系。

  “最多跑一次”是去年的一个关键词,让台州广大企业得到了实惠。捧着快递到手的“十一证合一”营业执照,台州一家旅游用品企业的外贸部经理黄琼晶舒了口气。“以后年审就方便多了,拿一本证跑一个部门。”黄琼晶说。

  此外,全市还通过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暨浙商回归动员大会等平台,让120万在外拼搏的台州儿女感受到故土的情谊和温暖。

  

  “可以在玉环落地建造工厂,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的亲情和热情。”玉环籍在外商人李仙德说。

  如今,如何更好发挥政府的“有为之手”,台州有了新的探索。

  今年1月8日,市委书记陈奕君在研究本地企业留驻台州发展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妈妈式”服务

  

  “从‘保姆式’的服务,到现在贴心的‘妈妈式’服务,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浙江金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平由衷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