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时代到4.0时代,海关加工贸易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2016-06-29

        1978来,我国加工贸易在量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格局转变。


        中非经贸港分享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中海关监管的4个时代。

 

△ 加工贸易1.0:加工贸易起步阶段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  

        加工贸易占全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不大。企业取得订单,签订合同后向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批准,海关凭外经贸主管部门的批件核发手册,企业凭手册进口料件,生产成品后出口。海关以手册、进出口报关单、核销表等为依据核销结案,并结合下厂核查、核销加强实际监管。合同的登记备案、核销均为手工作业。

 

△ 加工贸易2.0: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期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末期

        加工贸易占全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1987年的23.2%增长到1995年的47%。伴随着加工贸易合同和报关单数量的猛增,一些敏感商品利用加工贸易渠道进行走私,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国家开始着力规范加工贸易管理。海关在监管过程中相应采取了防伪印油、防伪标签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加工贸易3.0:加工贸易规范发展期        2000年起至2010

        经过整顿,加工贸易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方面有了很大提高,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遍布全国,开始进行加工贸易“散养”变“圈养”的尝试。在此期间,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制度逐步完善,并大力推行业务科技一体化,运用计算机系统对加工贸易合同备案与核销进行管理,监管模式也由以合同为单元转变为合同与企业并重,作业载体由纸质手册转变为电子账册和电子化手册。

 

△ 加工贸易4.0: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011年至今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加工贸易落后产能淘汰进程加速,我国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环节转移到我国,并开始扶持以苏州为代表的一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海关在2013年开始明确取消加工贸易备案(变更)、外发加工、深加工结转、余料结转、核销、放弃核准等行政许可项目,推进加工贸易监管便利化。 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关正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新型监管模式,为加工贸易创新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