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加速C2B模式的来临[]
2016-02-22

C2B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商业模式已经日渐清晰,但仍然存在很多误解。最大的误解是局限为定制和预售。C2B,即客户驱动的商业模式,要点在于“客户驱动”,客户决定卖什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进货多少?卖多少?可以简单概括为“客户定义价值+拉动式供应链体系”。大规模个性化定制C2B的一种极致模式备受推崇,没错,但不是C2B的全部。


但从戴尔开始,到青岛红领、索菲亚家居,所有能够实施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即内部部件的标准化和模组化,通过有限的组合来应对外部需求个性化。但并非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可以内部模组化,比如服装领域的时装、家居行业的实木家具,以及更多的不需要客户直接参与设计的行业。

对于这些行业,企业采用C2B模式,需要改变的重点是供应链系统,即由“推式供应链”改为“拉动式供应链”。即,用更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商品去测试市场,然后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进一步讲,如果采用拉动式的柔性供应链,即使是对单一品种最终销量几十万、几百万的“爆款”也可以看做是C2B的商业模式。根本上是背后的商业逻辑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加速推进信息经济的到来,在商业领域带来两个显著变化:需求端,消费者首先被信息高度“赋能”,导致价值链上各环节权力发生转移,消费者始第一次处于经济活动的中心;供应端,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流动性和穿透性,削减交易费用,极大地促进了大规模社会化分工、协作,根据市场需求,快速集聚资源,通过在线协作的方式完成项目任务的模式大行其道。长尾经济、创客、众包、维基、分享经济等都是对这一模式的多角度描述。我们大胆地把这些统统概况为C2B模式,即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驱动商业资源的模式,简单说是“商业资源所需而动”。


这里商业资源扩展到广告营销、加工制造能力、原材料、物流、仓储、劳动力、IT、数据、金融服务等诸多方面。这里的“市场需求”不仅仅是最终消费需求,也包括厂商需求,但厂商需求最终也是由消费需求驱动的,产业会呈现出C2B,C2B2B,甚至C2B2B2B的形态。例如,服装消费需求的个性化、社群化特征驱动(大小可变的)柔性化生产;往上游进一步驱动面辅料商、劳动力、物流仓储设施按需配置;再往上游,倒逼扎花厂、甚至棉花种植、土地、职业教育等按需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