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互联网+”的发展必将引发西方国家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2016-01-26


有这样一个“乐观的版本”:“人类将在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的突破令过去两个世纪所取得的成就黯然失色。人类将过上更像神一样的生活”。而有人并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从理论上讲,真正智能机器“能够使人类过上比现在好得多的生活。它们最终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这一成果如何产生和分配”,“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增长疲软与不平等显著加剧的并存”,“最终结果也可能是产生极少数大赢家和大量失败者”;“毕竟,决定结果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经济和政治制度。如果我们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不能给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就必须修改它们”。


尽管上述结论极有可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框架之内的改良主义的主张,但此文从一个侧面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发展,随着世界左翼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复兴,在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区,在美国主要的刊物上,竟然也出现了要求现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及分配制度必须修改的观点。这对现在一些仍执着笃信“新自由主义”能够救中国、救世界的人应该是一个提醒。


1当今世界处于“互联网+”领衔的生产工具大变革时代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社会的发展变化,往往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工具的大变革必然引发生产力的大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大发展最终必然要求变革现存的生产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生产工具大变革的前夜。这一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从生产工具的角度看,全球已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工业领域,主要是互联网加机器人、3D打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太空技术、传统制造业等;在农业领域,是互联网加智能农业、生物工程等;在第三产业,是互联网加金融、商务、教育、医疗、媒体、各种新兴服务业等;在社会领域,是互联网加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等。



在今后若干年内,“互联网+”这一新兴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的诞生与发展,将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劳动效能,并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迅疾地冲击人类的时空观念和交往思维方式,改变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等。


以数据海量采集、存储及其分析应用为基础的“大数据”理念和技术,也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聚合和提升,都属于“大互联网”的范畴之中。


可以说,以互联网技术领衔的信息革命与先进制造业技术相结合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和迅猛发展,充分彰显着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威力。


2“互联网+”正在加剧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

深入分析“互联网+”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框架内的运行,将会看到,“互联网+”将逐步削弱甚至给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带来“大灾难”。


第一,“互联网+”的迅疾发展,使得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使得全球范围内更多的民众与高新的甚至传统的生产资料相分离,从而使得社会的相对需求逐步减少甚至锐减。

在今后一些年内,“互联网+”的大发展,必然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必然根本改变各个产业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方式。以亚马逊公司这一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为例。




英国牛津大学两名研究人员评估了美国700个职业“计算机化”的可能性,得出结论:“‘美国47%的就业机会面临危险’。在今后10年至20年的时间里,半数工作都有可能自动化!”无人驾驶汽车“是作为一种技术壮举出现的”,“司机这个职业在美国是最普通的(开重型汽车、轿车、客车和出租汽车的司机多达400万)”。


随着“互联网+”这一生产工具的大发展,可以想见,在未来几十年内,大量无人工厂会大量涌现,这些无人工厂的机器人,可以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时,每时每刻都在生产着物美价廉的产品。“互联网+”的发展,无人工厂的出现,必然逐步带来就业人口和社会相对需求的衰减;社会相对需求的衰减,会导致更多的企业破产和更多就业人口的衰减;导致新的社会相对需求的衰减和更多企业的破产。

第二,“互联网+”的迅疾发展,使得垄断产品的价格和质量愈具竞争力,因而垄断产品的市场愈具全球性。

互联网渗透制造业,必然使得工业产业形成新的百舸争流之势,也使得资本主义竞争必然产生垄断这一经济规律得以新的充分的展现。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物美价廉的产品会层出不穷,这就使得国际垄断资本通过超额垄断利润或薄利多销积聚大量财富,从而在生产与销售领域又迅疾地加剧着全球范围内的贫富两极分化。


第三,“互联网+金融衍生品”模式的泛滥,使得国际资本流动速度以几何级数加快,瞬间就能掠夺别国和他人的大量财富。

国际垄断资本可以脱离实物经济和生产环节,在金融及大量金融衍生品领域,仅仅通过小小的鼠标轻轻地一点,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几何级数的增长。


正是主要基于广大民众就业岗位逐步减少、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的高度垄断,使得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经济现象:穷人愈来愈多、愈来愈穷,富人愈来愈少、愈来愈富;几乎所有国家都愈来愈穷,愈来愈穷的根本标志,就是各国主权债务都在急剧增多。


换句通俗的话讲,日益贫穷的绝大多数普通群众已经没有多少钱可供富人再来榨取。这是“互联网+”引领的生产全球化其中包括金融衍生品的全球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带来的必然结果。

为了维持本国GDP一定的增长率和就业率,世界各国的货币发行量几乎都在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但这些宽松的货币绝大多数最终流进了极少数人的账户。人类财富掌握在越来越少的人手中。



应该说,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人的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和极少数人暴富的两极分化,是国际局势深刻变化中最深刻、最基础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其他所有变化的基础和根源,其他所有变化都是这一根本变化的派生。


3三、“互联网+”这一生产工具的大变革必然引发生产关系大变革

在任何时候,社会生产力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存在并运行的。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框架之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疑有着永恒的魅力。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框架之内,以“互联网+”领衔的高新科技革命和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国际垄断资产阶级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一段时日内,可以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转嫁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使其内部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一定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可以保护和促进高新科技这种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超越一定的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然造成广大人民群众相对的甚至绝对的贫困,并难以容纳新科技变革带来的生产力急剧增长,抑制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


因此,“互联网+”这一生产工具的大发展,不但不可能消弭反而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随着这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等世界性难题,也将进一步激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进一步强化,只会使这些矛盾与难题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这一新生技术力量只有归还人民大众,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但不是距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越来越远,而恰恰相反,是日趋接近。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可能有较大甚至更大的曲折。


“互联网+”的大发展,往往会首先和主要冲击所谓的“中产阶级”即本质上的“中等收入阶层”。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把西方社会的稳定寄托在所谓“中产阶级”即中等收入阶层的不断壮大上。这就是建立所谓的“贫富两头小,中间‘中产阶级’大”的“橄榄型社会”。


在全球经济繁荣时期,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说来,所谓的“中产阶级”是发展壮大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可以利用自己的金融、贸易规制、科技等霸权,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从海外获得物美价廉的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以供给国内各个阶级阶层购买;另一方面用海外获取的丰厚垄断利润为穷人提供基本的生活待遇,建立所谓的“福利社会”;并且用海外获取的丰厚的垄断利润为所谓的“中产阶级”支付比生存工资高的薪水,使他们在就业期间享受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


在发展中国家,所谓的“中产阶级”也会处于正常的发育之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谓“中产阶级”经济上的标志,就是有着相对较高的工资等较为稳定的收入,并可以以此作为抵押,进行“车贷”“房贷”等,以提前支取和享受自己甚至是子孙后代的“资源”。


但经济一旦进入下行通道,或者步入停滞和危机阶段,就不仅会造成大量普通劳动者的失业,而且会把大量的所谓“中产阶级”抛入失业大军。

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的大发展,随着全球工作岗位的逐渐减少,随着贫富两极分化的逐渐加大,随着各国广大普通民众购买力逐渐下降,随着各国主权债务突破无法承受的极限,随着全球各国其中包括美国等发达国家广大的中等收入阶层被抛入绝对贫困行列,资本主义社会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动乱终将是不可避免的,尽管这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不仅工人阶级队伍在数量上会不断壮大,其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也必将在斗争中不断提高。更何况,中等收入阶层绝大部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阶层”。这些人年纪轻,学历高,掌握着各种高科技,当这些人被抛入贫困者行列之时,他们与本来就处于贫困行列的“蓝领工人”阶层相结合,其斗争的反抗形式和效果会与以往经济危机中有很大的不同。

4“互联网+”引发生产关系大变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无疑无比光明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被国际金融及产业等垄断资本所占有和主导,它们主导并规制着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在通往“互联网+”这一生产工具大变革的路途中,不仅不同的国家、民族和阶级有着不同的合作、竞争直至较量,而且不同的国际金融、产业等垄断资本之间同样有着不同的合作、竞争直至较量。



互联网无国界,但互联网企业有“国籍”。就是一国之间的互联网和“互联网+”领域本身也在十分激烈地厮杀着。互联网和“互联网+”领域既是新的生产力孕育和壮大的“摇篮”,也是金融衍生品滋生和洗劫的“乐园”。


“互联网+金融”在美国的泛滥,使得金融垄断资本首先在美国不仅不是为物质商品生产服务,反而不断吞食工商业资本,使得美国逐步失去物质商品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它还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权,进一步吞食世界工商业资本,从而在美国与全球范围内酿就失业的加剧和各国有效需求的衰减。

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就是在“全球化”与“去全球化”的不断交替中曲折前进的。我们十分清醒地知道,资本主义社会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的发挥还有一定的潜力,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的合作、竞争、较量还在进行之中;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角度讲,“互联网+”与反“互联网+”的合作、竞争、较量也在进行之中。

但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新式媒体,它的最大特点不仅是速度快、容量大,而且显然更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可以说,由于互联网的诞生,世界文化霸权者企图运用互联网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蚀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遇到了极大的障碍。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确或错误的理论都是自在,都是古今中外不同阶级和不同利益群体的特定代表人物对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同的把握与不同的表述,而人们的认识才是自为。


人们不被正确的理论所说服和掌握,就必然会被错误的理论所说服和掌握;不把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然把错误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