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供应链服务进出口业务中的汇率问题? []
2015-11-12

       


        要谈供应链服务,就要谈到最典型的业务模式:自营进口、自营出口,即执行采购和执行分销。谈到进口出口业务就要谈到国际结算,就绕不开逃不掉的一定要谈到其重点也是难点的汇率问题。虽然我们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目前人民币也已成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国际结算货币。自营进口和自营出口业务中有哪些汇率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

一、自营进口

        进口下单币别以美元为主,部分是欧元、港币、人民币,所以报关币别也是同样。
代理费
        应链服务代理费的计算五花八门,但基本以货值比率和货值比价为主,比价不涉及汇率,比率的意思是按货值的百分比收代理费,货值如果是美金,它的百分比同样是美金,由于开票肯定是人民币,所以要取个汇率把美金折成人民币,这个汇率的取法很多,有按下单日早上9:3010:00的卖出价、有按收货日的、按报关日的、按海关汇率的等等。一般以下单日汇率用的多,基本跟货值一致。
付汇
        自营进口业务本质是执行采购,帮客户从国外采购货物,这里就涉及到代采的2种模式,一种是代收代付不垫资,一种是垫资。对于不垫资的情况,就是大陆收人民币境外付外币;垫资的情况,就是先垫付外币采购货款,到账期收款时,除了要收取货值的本币金额同时还要收取资金占用服务费(利息)。无论垫不垫资,付汇时的汇率一般都是取付汇当天9:3010:00点的卖出价。
开票货值
        供应链公司为客户代付或垫付了货款,把货物从境外报关进到境内,就要开票收钱了。开票汇率的约定有取报关当天的卖出价的、有取下单当天卖出价的、有取付汇当天卖出价的等等。
       【1】取付汇汇率的情况,通常业务场景是先付汇后开票,这样才取的到付汇汇率。在代付时,由于货值的外币是确定的,汇率一般取当天9:3010:00点的,也是确定的,所以收到的人民币货值是确定的,按这个人民币金额开票,不产生汇差;在垫付时,由于按付汇当天汇率开了票,但客户实际付款是滞后的,汇率又变化了,严格来讲,这笔汇差也要计算,并记录到汇差表,在下单通过调整发票金额,多退少补。
      【2】当业务场景是先开票后付汇的,则一般会取下单汇率或报关汇率作为开票汇率计算开票金额。在代付时,由于开票时汇率和客户实际付款时的汇率有差异,也需要把差异记录到汇差表,通过调整后面的开票金额,多退少补;在垫付时,也是同样道理。
      【3】如果先付汇后开票的业务场景下,开票汇率用的是下单或报关的汇率,如果跟付汇不在一天,也同样会产生汇差。
       总结起来,上面说的多种汇差的产生和计算,无外乎都是时间差导致的,开票时间跟收款时间,或开票时间跟付汇时间。系统的解决方案是提供汇差计算方式的约定功能,约定好后,系统在相应的时点就会调取约定自动计算并存储到汇差表。
成本
      关于库存成本的存货核算,由于供应链公司做到是代采的服务,客户是确定的,所以存货核算一般都采用个别计价法加批次管理的方式,既准确又快捷,并且入库出库的每批货都有批次追查。不管采用哪种存货核算方法,计算成本汇率的取值如果跟开票货值汇率取值不一致,就会有收入成本汇差的产生,如果不管它,就会影响报表的准确性;要管理,同样也要记录到汇差表,并展示在单据上,在账务处理时把它记到损益类财务费用科目。由于开票汇率根据客户不同取值多种多样,但成本的汇率取值一般都是单一约定,如果我们要核算准确,系统也可以提供根据客户的不同进行成本汇率取值设定,就不需要汇差的计算了。
增值税关税
       进口报关时,税局是以海关汇率把外币货值折成本币再进行关税增值税的计算的。对于单抬头进口业务,基本供应链公司也是把实际的关税增值税放到开票金额里开票的,考虑到账务及税务因素,也有些供应链公司会在结算开票时,取跟货值一样的汇率重算关税增值税开票收款,这些需求,当然系统都是能满足的。
二、自营出口
       出口报关币别以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占绝大多数,同样,在收汇的时候,也是以这四种币别为主,只要不是人民币收汇,就会产生汇率处理问题。
银行结汇汇率
       【1】对于出口业务,报了关,就表示我们确认了对外商的应收。收汇就是收款,要核销应收,同时银行也会把收汇水单发到外管局核销出口关单。由于应收和收款都是外币,如果币别相同则不产生汇率问题。但是,账上收了外币,要在国内使用,始终要结汇成人民币。通常这个汇率是出口企业跟银行商谈的,约定好后,外汇一到账就马上自动结汇成本币。尤其是供应链服务公司,由于汇集了他们n多家客户的出口外汇总额,账上形成资金沉淀入口,而在结汇时会得到银行的优惠汇率,结汇时根据银行的不同一般按当天的买入价再加上一个比例或一个固定汇率浮动额,这块是供应链服务公司的一块收益来源。一般供应链公司不愿意公开这块收益,所以在系统解决的时候,我们会把优惠汇率的值隐藏起来,后台自动取约定的规则计算并存储。
      【2】如果应收的报关币别跟收汇的币别不同,则首先要处理换汇问题,通常取现汇买入价,把收汇转换成报关币别。系统的解决方法是,在汇入单匹配出口供应商按币别展示所有未做核销的报关金额合计,存在多种报关币别的情况下,结算人员就知道应该把本次的收汇兑换为哪种币别。
对供应商的结汇汇率
       一般情况,跟供应商服务协议约定为当天汇入时点的实时买入价,供应链公司收到汇,马上就结给供应商,对于供应商而言自己没有任何损失。然而,对于一些出口量大的供应商,供应链公司会给个优惠汇率,当然这个优惠汇率肯定是从自己在银行得到的优惠汇率里分出来一部分给的供应商而已。系统解决的时候,我们也会提供客户优惠汇率字段,也是由系统自动取规则计算。
购销合同汇率

       出口供应链服务,其实本质是执行分销。先帮供应商把货出口卖出去,再给供应商确定采购合同金额。采购合同,对于供应链公司其本质是应付账款,这个金额不但要确定,而且还要实际付款,要求实际付款要等于应付。如果没有汇率问题,那这个购销合同就很简单了,给多少钱开多少票。

        然而上面说到了,对供应商的结汇汇率,说的就是对供应商应付账款的货款金额,如果先收汇结汇再来做采购合同,在付款金额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应付金额也就确定了,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需要先做合同开票(某些行业出口报关需要采购发票),后结汇收汇,由于应付账款汇率和金额是暂估的,跟实际结汇付款金额就有可能产生差异,这个差异是由于结汇汇率跟合同暂估汇率差异引起的,一般会在后面的出口业务中调整。系统解决的时候提供2种方案,一种是算汇差,把每笔汇差记录到汇差表,供下次制作合同时调用。

        这种方式由于要准确对应每笔合同的汇入,对于先结汇后开票的情况,做合同前先要对汇入跟关单进行核销,找到对应关系,做合同时系统就会自动取到结汇汇率;对于先开票后结汇的情况,只有核销完成系统才能准确计算出汇差。二种是采用先进先出平均法计算汇率,这种方式更直接高效,用的更普遍。制作合同时,系统只需把这个供应商对应的收汇结汇都查出来按时间从前往后匹配原币金额然后平均本币金额,相除计算汇率,这种方式不要求每笔合同一定要对应哪一笔或多笔收汇,也不用记录汇差,因为每次平均其实已经把汇差平均进去了。